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奇蹟遊戲營】(4-1)20110920

第 42 課 上主是我的力量,慧見是祂的恩賜


這不只是表面的文字。
慢慢的,心中默念,一字一句的吃進去,啃進去。

先張開眼睛,默默的念,直到心中意象浮現,紀錄下來。(意象形式不拘)
對於“上主是我的力量”,這句比較有感覺,心中生出一股源源不絕的力量,有種天下無敵之感。
“慧見是祂的恩賜”,有收斂之效,把放出的光芒、力量收攝回自心,成為真正的內在源泉。

然後,閉著眼,默默的念,直到心中意象浮現,畫下來。(意象形式不拘)
看見一位長髮,身穿長袍的聖者,站在高聳入雲的山巔,身上透出閃閃光芒,不斷的閃耀照射,層層雲海環繞群山,這景象不斷的緩緩旋轉,視野由上望下俯瞰。




第 43 課 上主是我的根源,離開祂,我便無從所見


不加挑選的隨手拿出兩樣隨身物品。
先看其中一樣,一邊默念字句,一邊深深的看進去。等待心中浮現任何意象,紀錄下來。
之後在看另一物品,過程同上。

黑色鉛筆袋:
默念、深深的看進去,第一次這麼仔細的看清楚我的鉛筆袋,這是平日很長使用的物品,但從來沒有仔細的端詳過它,現在,突然覺得它的布面織理似乎變得活生生,然後我浮現了一些話:不要小看這些裝在裡面的小小東西,上主透過任何大大小小起眼雨布起眼的東西,每時每刻都在對你傾訴,透過這個鉛筆袋,祂告訴你,這裡都是你的才華寶藏,好好去運用,有很多的寶貝都蘊藏於此,花點時間,看看它,聽聽它,上主的示現無所不在。


眼鏡盒:
這個眼鏡盒,裡面裝的是一付在得恩堂配的貴貴眼鏡,我對它的印象不是頂好,因為它讓我覺得自己像是被削的凱子,哪有一付輕度近視眼鏡要價逼近萬元。但現在我看著它,它對我說:多少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讓你看清楚對面同學的畫,而這個看見對你引發了更深的慧見,不是那些價錢可以衡量的,價錢是價錢,和價值無關,永遠只看見上主傳給你的訊息,其餘阻礙你看見的,趁隙卡住你真心的,就讓它過去吧。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奇蹟課程】

解析他人的錯誤,即是賦予錯誤力量,一旦如此,你就再也看不見真相了。

【每日一課】
願我勿忘自己的任務
願我不再存心用自己的使命來取代上主的使命
願我寬恕而得到幸福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我。執

我說:我像個滾石,不生苔
我說:我已經變化無常到筋疲力盡
我說:為何有些人總可以永遠固定的做同一件事

我,有太多的立場 我的認為、我的知見、我對自己看法的固著不變
已經為自己世界製造了一個大分裂 

常常一句話剛說完就後悔了
有時知道自己明明不該那樣表達的
但會有個對立面的人格跑出來
然後,就這麼衝出去了 

心,真的是需要鍛鍊的
一方面接受自己的荒腔走板
一方面也要讓心安定下來

不要有太多自以為是怎樣的干擾
我想我也會是個可以定靜的人

2011八月末的花蓮

DSC_1235DSC_1234DSC_1229DSC_1226DSC_1214DSC_1208
DSC_1196DSC_1193DSC_1192DSC_1183DSC_1181DSC_1172
DSC_1166DSC_1159DSC_1155DSC_1151DSC03699DSC03700
DSC03701DSC03702DSC03705DSC03706DSC03707DSC03708
Flickr 上的相片集 2011八月末的花蓮
原本一手策劃的花蓮之旅:賞鯨、賞花、美食....,就在南瑪都發佈海上颱風警報後,一切泡湯。

雖然沒辦法和朋友們一起同樂,但我還是去了花蓮,探探馬蓋先和小米果,順便做點事幫點忙,然後再等待出遊的時機^^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全家福2011花蓮夏之旅 / 20110709~0711

DSC02997IMGP7841IMGP7842IMGP7844DSC_0330DSC_0383
DSC_0386DSC_0389DSC_0367DSC_0335DSC_0369DSC_0349
DSC_0371DSC_0346DSC_0400DSC_0401鳳林到啦~DSC_0397
DSC_0403哈哈,小米好可愛喔~DSC_0406好久不見了,阿姨~DSC_0409小米:謝謝你讓我們這麼開心
今年夏天的全家福花蓮行,小米果戴著可愛的豬頭帽來迎接,逗得大家笑到肚子快痛死啦~

我們這次去了一個新地點:立川漁場,好吃的蛤ㄚ還有鹽烤鯛魚,讚啦~

也發現了一個新的民宿--藍色海悅,是朋友的朋友開的,就去捧個場囉^^

【奇蹟課程一階研習】我們的次人格

我們認同的次人格可能有一大籮筐,例如:
  1. 認同情緒感受的次人格:憤怒、沮喪、痛苦、快樂、絕望....
  2. 認同某種行為或角色的次人格:助人者、好女孩、受害者、操控者或批判者....
  3. 認同某種信念的次人格,如:我是失敗者、我早就知道、我絕不會成功、我不太可能有出息...
次人格也許源自過去的事實,但它們還是靠你的「行為模式」才活得出來,例如:你確實是個「受害者」,但你更會因為認同了自己是個受害者的角色,而活成一個如假包換的受害者。於是,每當你不願意改變現狀時,這個「受害者」的次人格就成了你為自己欲振乏力的辯解的藉口。

譬如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未曾陪伴過他們,就這個「事實」而言,你的確是個失職的父母。但如果你深深陷在「我是個失敗的父母」這個信念裡,一點也無心自拔,那麼一件已然過去的事實便成了你逃避責任的藉口。別忘了,就算你的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你還是可以盡你所能的和他建立友誼。

---摘自『療癒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