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奇蹟課程】不傷害任何人- 摘自"奇蹟課程中文網站"

我們可以一開始先問問自己:「不傷害任何人」這句話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然後再進一步地自問:我如何能依照此原則來過我的人生?
緊接著,全面檢視我所謂的「人生」,
在此我必須著手省察自己「所有」的假設、信念、價值,以及活在這個世界的生存模式。
若在這個檢視過程中抱持真誠的目的,
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及洞悉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與他人互動及建立關係的。
身為奇蹟學員,我們將以耶穌所教導的投射、特殊性及人際關係作為我們探討的基礎。

首先,你可能會心裡有數:我曾利用別人來達成我人生的欲望,以及滿足我的需要和期許。這算是一種傷害嗎? 那麼,就讓我們先看看以下的舉例,再來確定這些關係模式之下的內涵是什麼:

1)比如說,無論是在學校、職場或任何我投入心血的地方,我曾利用別人來讓自己出人頭地。我其實是從他們身上攫取我所需要的,以便自己能夠一路領先;而且我毫不在乎自己是否給予他們任何回報,我甚至一點都不關心他們的福祉。所以,基本上我的心態是非常自私的,滿腦子只有自己的利益。但我以尊敬和友善的外表來隱藏自己真正的企圖。而最終的結果是,我對他人和自己一點也不誠實,我隱瞞自己在這些人際關係的背後所抱持的真正目的。

2)在愛情關係中,我可能會逐漸觀察到,自己是如何利用他人來滿足情感及生理上的需求,甚至為了隱藏我利用這段關係暗中所懷的企圖,我謊稱自己的真正目的,卻一點也不在意這樣做是否會傷害對方。

3)在我的家庭關係中,我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想要在各方面都傑出和卓越,使父母的誇獎都落在自己身上,讓兄弟姊妹望塵莫及。換句話說,我必須善加運用家中的情勢,作為攫取父母的疼愛、讚美和認同的手段,因此,我成了家中最閃亮的一顆星。我從未真正為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姊妹著想過,只在乎他們能為我貢獻什麼,以使我達成特殊性的目標。

從上面這三個例子來看,很明顯的我曾利用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來滿足自己,罔顧他人的福祉,「這的確是一種傷害!」
上述的觀念和行為還包括缺乏愛心、自私自利、貪得無厭和自我中心,
這些都算是《奇蹟課程》所講的「特殊性」。
我了解到自己一直對自身和他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因為我在這世界的生存模式乃奠基於「匱乏原則」,這正是小我妄念的思想體系之標誌。我接著領悟到更多,像是:

1)如果我相信自己是一具身體,我就會一直以小我為師,因為小我所教的正是:我們都是分立的身體,本身是欠缺不圓滿的,需要「外面」的東西來滿全我們。所以我需從你那裡取得我所要的,以彌補我所感受到的缺憾。

2)因為錯解了自己和他人的真實面目,以及人生的目的,我傷害了他人。事實上,奠基於小我的人際關係一定會導致傷害,總是傷人又傷己,這是注定的。但是,因為在這之前我未曾花時間反省過自己的想法、言語和行為,所以我從不知道自己傷害性的本質,於是不自知地傷人,然而在他人眼裏可能是看得一清二楚。

3)利用別人來滿足自己其實就是在攻擊他人。正如《奇蹟課程》所說的,這樣做只會引發自己的內疚,讓自己陷入妄念之中。我的憤怒總指向你未能滿足我的需求,以及未能完成我在所謂的人生大夢中所指派給你的任務。

正如耶穌在正文「夢中的角色」這一段所說的:
以最簡單的話來講,攻擊就是你無法完成心中的任務而起的反彈。……當你發怒時,不都是因為對方沒有完成你指派給他的任務?這不就成了你攻擊他的正當「理由」?
(T-29.IV.3:1;4:1-2)

雖然我之前並未察覺到自己潛意識的運作模式,但現在我終於明白,我的人際關係一直是由這「罪咎-攻擊」的循環所主導。
此外,我也發現到,因為我強烈地想要保護自己,所以從未允許任何人接近或親近我。
那我究竟要保護自己「什麼」呢?
顯然地,我不要他人像我利用他們一樣來利用我。
因此我無意識地建立「與世界情感疏離」的生活模式,因此無人可以親近我。
這就是《奇蹟課程》所指的「攻擊-防衛」的循環。

攻擊復防衛,防衛復攻擊,每天、每時、每刻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周而復始地將心靈囚禁於銅牆鐵壁內。心靈的枷鎖愈扣愈緊,幾乎看不見任何可供逃生的缺口或盡頭。
(W-pI.153.3:2-3)

我現在領悟到自己的大半人生都籠罩在傷害的陰影之下。
不僅是因為我剛才發現了自己的動機,以及一般人際關係背後的真正目的,還包括我覺察到自己所有的行為都經常是在批判他人,好像他們全都與我分立及有別似的。
就這樣,我透過批判而讓分裂成真,並讓此信念深刻烙印在自己的心靈中。
如果我們用「理性批判能力」來作為一個人成熟且懂事的指標,則只會讓罪咎更加揮之不去。
為什麼呢?因為「投射形成知見」(T 21.in.1:1)。
這句話的內涵是:我相信罪咎存在自己內心,所以將它投射出去以嫁禍給他人,以便我可以批判那個人才是有罪的。

在靈光乍現之時,我總算又覺察到了一點:自己也曾做過書面攻擊。
例如,多年來和他人的書信往來內容其實對我自身的傷害非常大,而對於那些「成為我投射和攻擊的對象」而言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我在無意識中以文字作為傷害的工具。當我將覺察到的具體傷害性的想法、語言和行為套用在所有事情上時,一連串的自我發現便湧上了心頭,所以我現在可以看到「投射-攻擊」的模式其實已經滲透到我所有的人際關係中。

當我在自我反省的過程中暫停片刻時,忽然又出現了一個念頭:「忽視所造成的傷害是什麼?」
我提起筆來記下我在生活中所忽視的事,以便深入探索這個問題。其中的一些想法如下:

1)我是否曾經在人生的任何關係中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

2)我是否曾用情感冷漠的人際互動模式作為自己消極面對人際關係的方法?

3)我是否曾預先就決定不讓任何人侵犯自己的獨立性,因而選擇不去正視出現在我面前的事?

4)我是否曾利用「排外」的合理掩飾,預先就決定將聖子奧體的某一部份隔絕在外,認為他們與自己不相干?

5)另一個有用的認知浮現了:任何人若是基於自己的需求來與人相處,則無法擁有真正的關係;然而要放下需求是多麼困難的事!

6)最後一點,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我的想法和言行內涵中是否缺乏了仁慈和關愛呢?如果有的話,是否是因為這樣做能滿足我追求「特殊性」的需要?這一部份的自我反省同時具有舉一反三的效果,能夠讓自己不斷地探求及發現:還有什麼事會阻礙我實踐「不傷害任何人」這個原則?

在〈教師指南〉中、上主之師的第四個特質「溫良」這段話裡,我們會很有趣地發現到,所讀到的有關溫良的字眼並不多,出現較多的反而是有關傷害,以及必須放下特殊性與嗔恨等構成小我的主要觀念。事實上,傷害(及其衍生義)的字眼在這只有兩段話的章節中就出現了九次之多,而溫良(及其衍生義)只出現三次而已。
這並不足為奇,因為《奇蹟課程》所再三強調的觀念,就是以「化解」小我思想體系作為回歸上主的途徑,上主是一切愛的源頭。我們只要從開頭的段落中讀個幾句,就可看出上主之師放下傷害的思想體系之重要性:

傷害必然來自評判。那是由不誠的想法而形成的不誠行為。它一旦判決弟兄有罪,必也同樣判決了自己。平安到此告終,它已拒絕了一個學習的機會。於是,「上主的課程」形同虛設,神智不清的妄心便會大展「神」威(M 4.IV.1:3-7)。

因此,耶穌指出在我們批判他人之前,其實已經先批判了自己。我們依據小我的指令相信自己與生俱來就有錯,因為我們製造並變現出一個夢境,用這夢中的內容來表明:「我與造物主及生命根源已經分離了。」
之後,由於這個錯誤所產生的罪咎令我們害怕不已,所以我們設法逃避這個痛苦,其第一步作法就是否定這個罪咎在我們心內,第二步則是將罪咎投射出去,讓其他人為自己原先指控自己的所為來背負罪名。
因此,這「不誠的想法」就是我們的自我控訴,而「不誠行為」就是我們指控和批判他人。同時,經由「判決弟兄有罪」,我們僅是強化了最初被我們當真的「自己內心的罪咎」。
如此一來,我們必會邁向一個結局:「平安到此告終,它已拒絕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因為此時我們已經呼求小我成為我們的導師,於是我們抹去上主的課程,換上自己神智不清的妄心。

耶穌接著說:
每位上主之師在訓練的初期就該明瞭,傷害別人必會使他徹底忘卻自己的任務。使他陷於迷惑、恐懼、憤怒、猜忌之中。再也無法接受聖靈的教誨。若想聽到上主「聖師」之聲,必先明白傷人乃是一無所用之事(M 4.IV.1:8 11)。

上面這段話的第一句非常重要,且適用於所有的情況。
它明確地指出,奇蹟學員必須「在訓練的初期」就明白:他必須要完全化解傷害,否則便無法學習聖靈的課程。換句話說,當我們的想法或任何言行存有傷害的念頭,會立刻使我們的「妄心」更加地堅固,既使我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妄心會阻礙我們覺察到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意圖和動機。
再者,我們明白《課程》所指化解的本質,就是將無意識的層面提到意識層面,以使我們能覺察到自己的小我而讓聖靈來化解它,所以,我們若固守傷害和批判的念頭,實際上是在阻礙自己學習和修練《奇蹟課程》。
我們終究必須明白:傷害的念頭阻礙了聖靈之聲,以確保我們永遠不會自夢中醒來而回歸我們的神聖根源。

總而言之,我現在能夠領悟到不傷害任何人,且毫無例外的真實意義。
依照這個原則來生活的意思是:在任何環境、關係、事件和情況中,我必須經常觀照自己的念頭,並且敏銳地覺察到自己已經離開了正念(聖靈的居所),而決定轉換到妄心(小我的領地)。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慣性地以小我所設計好的程式作為我們人際交往的自然模式。我們大半時間都是與小我為友,如今要和耶穌或聖靈建立真實的關係,讓祂成為我們的導師反而變得很不自然。
同時,要放下任何一種形式的傷害似乎是一項很難超越的任務。但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奇蹟課程》告訴我們,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願心」,願意放下「我們」的方式和「我們」的知見,並尋求「從不傷害的那一位」之協助,祂會有求必應。
讓我們回想一下耶穌在〈教師指南〉中所講述的「溫良」特質,用這段話來提醒自己:我們想要牽的是他的手,與他和所有弟兄同行,我們會走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溫良道路上。在這裡我將〈練習手冊〉第一百九十五課的標題句子改寫成「愛乃是我不傷害的道路」。

因此,上主之師是全然的溫和良善。
因為他們需要溫良的力量,救恩的任務才會變得輕鬆愉快。
凡是存心傷害別人的人,是輕鬆不起來的。
傷害別人對他既是毫無意義的事,溫良自然成了他的天性。
對神智清明的人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選擇?一旦看到了天堂之路,誰還會選擇地獄?誰會寧可削弱自己的力量而不惜傷人,放棄溫良帶給人的所向無敵之大能?
上主之師的力量就在他們的溫良之中,因他們已經了解了,自己的邪念既非來自上主之子,也不可能出自他的造物主。這樣,他們的意念便結合於那神聖的生命之源。於是,他們的意願(其實也就是上主的旨意)才得以自由地展現出來。(M-4.IV.2)

*這篇文章曾在一九九八年刊登於《燈屋》期刊中,這次重印的內容有一點小幅的修改。

譯者:Clare

校譯:Ro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