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面對 別人的批評

什麼!有人批評你這位尊貴的上主之子?

怎麼會有人斗膽批評上主的造化呢?不過,在給他定罪之前,我們不妨先「回收」他的批評,仔細聽聽,也許裡頭會有些值得我們珍藏的重要訊息:

聽到刺心的批評,先自問以下四個問題:

為什麼這人要這麼說?
他所說的話裡頭,有沒有一點點是真的?
我是否可能做點什麼,讓事情變得好一些?
我是否有機會能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他的批評?

批評我們的那個人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如果他錯了,他需要我的愛心對待;如果他是對的,更需要我的愛心對待,不是嗎?

我們也要記得,別人的批評不見得是針對我們,而是針對他對我們的投射。既然一切都是投射,沒必要把某些投射當作是針對我們個人而來,也沒必要隨著對方的讚揚或咒罵而起舞。

要是我們已經跟著「跳起來」了,怎麼辦呢?

如果這些話能引得我們隨之起舞,顯然我們心裡一定有個「現在非跳起來不可!」的好理由,我們需要學的正是「重新看待這個好理由」。

因讚揚而欣喜,和為批評而神傷是一樣的,都是把自己看成了「特殊」的;在特殊性令人炫目的舞台燈光強力聚焦下,聖子奧體的平等無別早已盪然無存。

如果弟兄以語言攻擊我,攻擊的形式下可能藏有再寶貴不過的重要訊息,他用盡全力想告訴我一件別人說不出口的事。仔細聆聽吧,我會聽懂他真正想說的,也才找得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仔細聆聽批評,是我們能為別人做的最好的事了,我們也會希望別人為我們這麼做。所以,他們對我說的話,都是應我的祈請而來的。

面對批評,唯一有待修正的是心靈看待批評的眼光。只要眼光對了,我會很清楚沒什麼好惱怒的,那個被批評的「我」究竟在哪裡呢?誰能告訴我?

攻擊就是求助,這是真的嗎?

他的攻擊,只是演出了他內心的恐懼。下次受到攻擊時,如果你來得及在「跳起來反抗」之前多看一眼,看到了弟兄的攻擊只是在恐懼的催迫之下,逼不得已的演出的話,我們還看不出他的錯誤只是求助的呼喚嗎?

面對攻擊、批評、謾罵,且容我們自問一句:「我會為了自己做這種事,而指責自己有罪嗎?」

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裡了。(馬太福音 5:25)

當然了,對方也可能是錯的。可是,如果他的批評是錯的,為何我還會因他的批評而黯然神傷?為什麼要為一件不真實的批評,弄得坐立難安?

他說錯了,不代表我不能把對的說出來澄清,但為此大發雷霆,就真的錯了。且讓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要憤怒以對?不就是為了讓對方感到不安、恐懼,心懷罪過嗎?

不反擊不代表我們只能苟同,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能用另一種沒有憤怒,沒有攻擊的眼光看待這一切。

你我也許為人父母,也許在學校教書,也許是某個人或某個企業的諮商顧問,也許當別人的老闆,要能不帶憤怒、不帶攻擊、沒有分別心、不具惡意的面對世間的困境,的確需要相當的訓練與技巧。

好的老師絕不會去恐嚇學生的。(T-3.I.4:5)

Ken Wapnick 博士在《奇蹟課程與基督傳承》一書中提到,他常對人說「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靈修途徑,上主之師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如何表達『不同意』而不帶任何攻擊之念。」

憤怒是小我賴以生存的動力,但一旦我們認清了,我們一點都不需要憤怒的撐腰時,憤怒就在我們的慧見中冰消瓦解,什麼也不是了。

摘譯自 Miracles Magazine 雜誌 2010 Jul./Aug. Healing the T(error)ist Within 一文中的 Handling Criticism 一節,原作者為 Jon Mundy, Ph.D.

沒有留言: